当前位置:首页>市场动态>市场动态详情

热点 | 挑灯夜战、捞起幸福!潜江虾稻共作田里的一束光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0-10-29 05:11:07

清晨4点,摩托车声打破了水塘的宁静。身穿防雨裤、头戴探照灯,35岁的张国好从家里赶到自家小龙虾精养池里忙着捞捕作业。这里是潜江市老新镇秀河村,张国好是村里的贫困户,一个人打理着自家近30亩虾池:“小龙虾上市旺季,基本上都是3点多起床赶到池子里去捞虾子。池子里蚊虫特别多,身上的雨裤虽然防蚊虫,但是特别闷。我们年轻人嘛,不怕苦不怕累就一定能成功。”张国好说。

四周一片寂静,漆黑的虾池里,仅靠头顶一盏探灯照明。张国好每次从池中提起虾笼,都仔细将个头大的虾逐个挑出。因为收虾子的人早上6、7点就会来到村里,国好必须在三个小时以内将虾笼里的虾子捞出、装箱,送到村口。他有些兴奋:虾子上市旺季,他一天最高卖出可卖出1万块钱小龙虾,这是他两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红华,潜江市纪委监委驻老新镇秀河村第一书记。2017年,他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所有贫困户的情况都深度了解一遍,当时村里有85户贫困户,有的靠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年收入仅一两万元,有的农户靠传统模式小规模养殖小龙虾收入也不理想。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同年底,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秀河村争取项目资金,对村里的道路、涵闸、泵站、桥梁和农田统一进行了大改造,开展农业生产模式转型,打造万亩虾稻共作基地。

李红华第一时间给在广东打工的张国好打了个电话:“我说在外打工毕竟不如在家门口工作好,现在我们潜江的虾稻共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以后大有前途,经常鼓励他。”越来越多像张国好一样的年轻人带着脱贫致富的梦想返回潜江。张国好说:“在外面打工基本上没有存款,想到家里爸爸身体不好,妈妈腿脚也不好,还是回来自己创业好些。”

刚开始,回到村里的张国好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怎么把虾的个头养大?如何预防病虫害?这些问题也是村里养虾的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


记者:刚开始第一年,要手把手的去教?


国:对对对。教他们什么虾苗是健康的,虾苗投进去以后田间水质怎么管理?每天什么时候投饲料,投多少。

彭宣国,老新镇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有着25年水产养殖经验的他被村民们称为彭专家,也是贫困户们24小时的“贴身顾问”。微信群里只要有村民提出问题,彭国总是第一时间回答,一天凌晨,一户村民家的虾池里出现虾子缺氧,上坡上草,就是不下水,彭国马上赶到现场,“虾子有些缺氧,我去了赶紧要他抽水,因为当时是第一年都没有经验,他们都是贫困户,如果养殖失败对很容易打击他们的信心,所以必须帮他们。”彭国说。

养殖技术难题的解决为老新镇秀河村的虾稻产业链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产品卖给谁?村民们从不担心,当地水产加工企业一网尽收。潜江柳伍水产董事长助理陈清:“秀河村是老新镇的贫困村,我们希望将村里的老百姓拉一把。只要你是贫困户,虾养好之后,我们是兜底收购的。”


潜江市老新镇镇长刘汉利介绍,老新镇秀河村还构建了“企业订单、基地带动、贫困户参与”模式,放大了“产业+扶贫”的链接效益,“我们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促进贫困户脱贫,又保证贫困户增收,防止贫困户返贫。”


给贫困户“兜底”的还有潜江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潜江市扶贫办主任王强介绍:近年来,潜江市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因地制宜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夯实基础,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秀河村万亩虾稻共作扶贫项目是潜江市小龙虾养殖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4至2019年,潜江市已出列贫困村51个,脱贫21370户65970人,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2020年计划剩余507户1262人脱贫。



7x24小时客服热线:

400-888-7549

顶部